向知识产权专业人员致敬!

时间:2018-11-12

    QQ截图20181106100621.png

    “专利管理工程师竟然不让我提交专利申请,这是什么道理!你们到底是干什么吃的?”2010年夏日的一个午后,刚上任不久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小冯遭遇到一名技术人员质问。对方是一名在研发一线工作了近10年的老员工,他提交的专利申请的方案没有在小冯这个“80后”的手中通过,这让老员工很窝火。

     

      “王师傅,您先别着急,您的创新点很好,我这也做了一些相关的专利检索,您坐下我们一块看看?您的想法和国外的科学家有许多共通之处。”小冯客气地拉着王师傅坐了下来,开始讨论起专利申请方案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

     

      这是发生在两年前的真实一幕。小冯的身份就是公司的专利管理工程师。

     

    把关专利申请

     

      2010年,小冯所在的企业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求所有研发活动都要经过该部门的专业人员“探路”,以保证不走弯路,把研发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在该项工作中,小冯发现,公司一些一线研发人员都非常喜欢“埋头苦干”,而不太注重跟踪国外对手的专利布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想出来的一些创新点,却早已落入他人专利权保护范围,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

     

      在小冯看来,专利管理工程师是指在企事业单位专门从事专利管理的实用性专业人才,是既懂专利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一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为公司的创新护航。

     

      在上海,还有很多和小冯一样的“探路者”,上海卫星装备研究所党委书记潘哲辉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149厂任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纪委书记的潘哲辉,因有法律学习背景,被公司安排分管知识产权工作。当报名参加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管理工程师考前学习时,他故意隐掉了自己党委领导的职务,而填上了“专利管理工作者”。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潘哲辉顺利拿到了专利管理工程师的中级职称,成为一名级别较高的专利管理工程师。

     

      为了发挥专利管理工程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潘哲辉想了很多新招。他号召工会以班组为单位,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倡员工“小革新、小改进、小发明、小创造、小改革”,并将技术创新成果纳入到班组的考评上,激励员工的发明创造。

     

      其实,在2004年,潘哲辉就开始接触知识产权工作。说起知识产权工作,当时很多企业或吃过亏、或尝过甜头,愈发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潘哲辉发现,一些企业在开展研发活动之前都不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摸着石头过河,有时白忙活了好几年,才发现技术路线已经被国外企业占领了,企业急需一批懂专利、懂知识产权的人才。尽管企业也会根据需要选派人员参加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的相关培训,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达不到要求。

     

      2007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与上海市人事局共同推出专利管理工程师资格考试,将专利管理工程师纳入上海市专业技术职称系列,164人参加考试合格,106人通过转任培训,共有270人获得了中级职称,潘哲辉就是其中一员。时至今日,上海市已有769人获得了专利管理工程师的中级职称,这些人几乎都战斗在企业专利管理工作的一线,成为繁荣上海经济的一个个虽不起眼、却很重要的角色。

     

    掌舵自主创新

     

      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在江苏也有着一群对专利管理工作同样热忱、专注、执著的追梦人,只是他们的称呼变成了“知识产权工程师”。

     

      5月是劳动者的节日。在江苏法尔胜泓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法尔胜公司),一场别开生面的颁奖典礼正在举行,科技进步奖、专利奖等多个奖项相继揭晓,公司年度科技奖励大会,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万元的奖励金。成就感在手捧奖励证书的获奖者脸上绽放,企业鼓励创新、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的种子则扎根在每一位员工的心里。法尔胜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缪芳坐在员工中间,用力地鼓掌,甚至比获奖者还激动。

     

      自20095月成立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以来,法尔胜公司的3名知识产权工程师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小小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只有3个人,缪芳是高级知识产权工程师,还有2名中级知识产权工程师,3人分别来自科技管理部门、技术部门、法律部门,各有所长且相互补充,形成了法尔胜公司的知识产权工程师团队。

     

      截至目前,仅在大桥缆索领域,法尔胜公司就已提交20余件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其中11件已经获得授权。公司参与承担的“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设计及施工控制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江苏省,社会认可的知识产权工程师有三个梯队,最基础的是在《江苏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中获得省级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证书的人员,目前已达5780人,通过培训,他们不仅提高了知识产权专业素质,还初步具备了知识产权高中级技术资格的申报条件;第2个层级是知识产权工程师中级职称,目前已有171人;目前的最高级别是知识产权工程师高级职称,全省仅有68人,缪芳就是其中一员。

     

      就像是一个人才阶梯,新人不断晋级,知识产权工程师的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规范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氛围日益形成,从而推动了全省专利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江苏省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连续三年位列全国三甲,“军功章”里也少不了知识产权工程师的奉献。

     

      “我有时觉得知识产权工程师很像一名水手,虽然只是默默地操舵、带缆、保养船体,却把所有对事业的热爱都倾注在自己的行动中,只愿大船能够扬帆远航!”缪芳坦言。

     

    知识产权管理的“谋划者”

     

      凌晨1点,“哗啦”一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上海一家大型企业的技术办公楼里,玻璃杯在落地的瞬间迅速飞散,碎屑仿佛扎到了女孩的心里。

     

      女孩抚摸着凌乱的齐耳短发,瞪大难掩倦意的双眼,两台电脑屏幕上对比的文档分别是:专利授权清单和专利法律状态查询表。一个文档显示着公司近年来花费大量资金从一家外国企业获得许可实施的专利列表;另一个文档是对这些专利法律状态的查询结果——两相对比,由于清单中多件专利已经过期或与企业技术根本不相关,公司下一步要支付的专利费中至少会有1.02亿元的冤枉钱。

     

      办公桌的桌签上写着几个大字:专利管理工程师于晓菁。

     

    实践出真知

     

      2005年,由公司自主培养出来的专利管理工程师于晓菁刚刚上岗就进入“拼命三郎”的工作状态,建立了公司的专利管理制度规范,并将公司的相关技术转让合同都从知识产权视角“过了一遍筛子”,从中发现了1.02亿元的漏洞,为公司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当时就有人建议这么大的贡献应该给予重大物质奖励,但于晓菁却轻描淡写道:“这是专利管理工程师的职责所在,看不出来才叫失职!”

     

      从那以后公司有了两个新规定:公司所有的商务技术谈判都必须有专利管理工程师参与,公司所有的技术合同都必须由专利管理工程师审核。

     

      与于晓菁在公司的明星地位类似,1983年出生的冯国兵在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小有名气。不到30岁就获得了江苏省知识产权工程师中级职称,还刚刚被提拔为法律办公室主任,他已经是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自20053月大学毕业来到兴达公司以来,理工科出身的小冯就被向着知识产权工程师的方向培养,原因只有一个:公司急缺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从一个略懂技术的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小冯用了6年时间来学习实践,并且以真诚、敬业得到了公司上上下下的认可。兴达公司企划部部长翟培云一度分管知识产权工作,对于这员爱将他给予的评价是:“热爱工作、肯学习、肯奉献,是个难能可贵的‘冯小兵’!”

     

      年纪轻轻的小冯干起知识产权工作却一点不含糊,他发现很多科技工作人员对创新成果用专利形式来保护的意识较弱,于是他就长期坚持下基层、跑分厂,大力宣传和普及专利知识,在鼓励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积极协助提交专利申请,并专门打报告给总经理批准申请专利奖励的政策,几年下来,兴达公司专利工作走出了徘徊不前的低谷。为了保障公司提交专利申请的质量,小冯对每件申请都认真进行检索、评估,严格把关,铁面无私。

     

      6年来,小冯学以致用,熟练运用相关的知识,为公司撰写专利申请100余件,目前已有65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其中包括7件发明专利。

     

    需求育人才

     

      “于晓菁”、“冯小兵”不仅仅是个案,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中间,专利管理工程师、知识产权工程师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已经成为很多创新型企业的“标配”,人才缺乏也使得行情显得较为紧俏,一些知名招聘网站也经常挂出高薪招聘知识产权工程师的广告,在中国的很多省市和地区,这一新生事物逐渐成为企业人才序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宝康电子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智能交通产品研究所的杨晓丹日前刚刚被公司推选参评“宝山区优秀专利工作者”,公司对她的职务职称描述为“知识资产室高级专员”,对她专业特长的描述为“知识产权管理”。

     

      杨晓丹也是“80后”,她从2007年开始系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在7月参加了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工作者培训,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上海专利管理工程师中级职称。而今,她也算得上公司里的明星,每每遇到知识产权问题,公司的人都会喊一句:“去找杨晓丹!”

     

      在位于苏州高新区的阿特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见到了3位年轻的知识产权工作者:知识产权经理石瑾瑜、知识产权主管陆刚、法务专员宦俊。三个人都属于江苏省知识产权工程师人才梯队的“基础层”,都属于获得江苏省省级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证书的5000余名大军中的一份子;三个人分工明确,分别负责专利、商标和相关诉讼法务;三个人的年龄都没有超过30岁,但说起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规划却都有板有眼、头头是道。

     

      采访结束时,陪同记者采访的苏州市知识产权局的同志望着这3位年轻的知识产权工程师的背影,有感而发:“年轻人是知识产权事业的希望啊!”


上一篇: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已是最后一篇